遇到了一個小問題
Email不會自動斷行
後來找到了一個斷行屬性
style="word-wrap:break-word;"
只測試IE可以work
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
[Solaris]sar
剛好找到一份之前整理的sar指令文件
就把它放上來吧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Format: sar [-aAbcdgkmpqruvwy] [-o file] t [n]
sar [-aAbcdgkmpqruvwy] [-s time] [-e time] [-i sec] [-f file]
1.–a 文件存取的情形
# sar –a –o test.txt 10 5
# sar –a –f test.txt
iget/s:每秒由inodes定位的文件數量。沒有在目錄名稱查詢快取(dnlc)裡
namei/s: 每秒文件系統路徑查詢的數量
dirbk/s:每秒讀取目錄區的數量
這些值越大,表明核心花在存取用戶文件上的時間越多
2. –b buffer的使用情形
#sar –b 5 5
bread/s:每秒從磁碟讀入系統緩衝區buffer的數量。
lread/s:平均每秒從系統buffer讀出的邏輯數量。
%rcache:在buffer?cache中進行邏輯讀的百分比(100%-bread/lread)
bwrit/s:平均每秒從系統buffer向磁盤所寫的物理數量。
lwrit/s:平均每秒寫到系統buffer邏輯數量。
%wcache:在buffer?cache中進行邏輯寫的百分比。
pread/s:平均每秒請求物理讀的次數。
pwrit/s:平均每秒請求物理寫的次數。
如果%rcache小於90或%wcache小於65,則需增加buffer的空間來改善效能。
3. –c Check System Call Statistics
#sar –c 5 5
scall/s:每秒有幾次所有類型的系統呼叫(system call)。
sread/s:每秒有幾次讀取類型的系統呼叫。
swrit/s:每秒有幾次寫入類型的系統呼叫。
fork/s:每秒有幾次fork system call。
exec/s:每秒有幾次exec system call。(exec/s) / (fork/s) >3表效能很差
rchar/s: 每秒由讀操作的系統call傳送的字符(bytes)。
wchar/s: 每秒由寫操作的系統call傳送的字符。
4.-d 硬碟的使用情形
#sar –d 5 5
device:sar命令正在監視的磁碟名字。
%busy:硬碟忙時,處理傳送請求所佔時間的百分比。
avque:序列滿時,未完成請求數量的平均值。
r+w/s:每秒硬碟讀寫的數據量。
blks/s:每秒傳送的塊數,每塊512-byte。
avwait:序列滿時傳送請求等待序列空閒的平均時間。
avserv:完成傳送請求所需平均時間(毫秒)。
avque值較高表示硬碟傳輸速度較慢。
5.-g Check Page-Out and Memory
#sar –g 10 5
pgout/s--每秒換出(pageout)請求數
ppgout/s--每秒換出(pageout)的頁數
pgfree/s--由page daemon每秒放入空閒列表的頁數
pgscan/s--由page deamon每秒掃瞄的分頁數
%ufs_ipf--UFS incode與由iget獲取的有重用頁的空閒列表的比例。
pgfree/s和pgscan/s值過大代表memory不夠用
page deamon是 UNIX 系統的一個核心處理程序(kernel process)。
其處理程序識別碼(process ID)為 2。
其功能是在採用需求分頁的虛擬記憶體(virtual memory)管理系統中,
將處理程序位址空間的資料寫入次要儲存設備(secondary storage device),
或是由次要儲存設備把資料寫到處理程序的位址空間。
就把它放上來吧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Format: sar [-aAbcdgkmpqruvwy] [-o file] t [n]
sar [-aAbcdgkmpqruvwy] [-s time] [-e time] [-i sec] [-f file]
1.–a 文件存取的情形
# sar –a –o test.txt 10 5
# sar –a –f test.txt
iget/s:每秒由inodes定位的文件數量。沒有在目錄名稱查詢快取(dnlc)裡
namei/s: 每秒文件系統路徑查詢的數量
dirbk/s:每秒讀取目錄區的數量
這些值越大,表明核心花在存取用戶文件上的時間越多
2. –b buffer的使用情形
#sar –b 5 5
bread/s:每秒從磁碟讀入系統緩衝區buffer的數量。
lread/s:平均每秒從系統buffer讀出的邏輯數量。
%rcache:在buffer?cache中進行邏輯讀的百分比(100%-bread/lread)
bwrit/s:平均每秒從系統buffer向磁盤所寫的物理數量。
lwrit/s:平均每秒寫到系統buffer邏輯數量。
%wcache:在buffer?cache中進行邏輯寫的百分比。
pread/s:平均每秒請求物理讀的次數。
pwrit/s:平均每秒請求物理寫的次數。
如果%rcache小於90或%wcache小於65,則需增加buffer的空間來改善效能。
3. –c Check System Call Statistics
#sar –c 5 5
scall/s:每秒有幾次所有類型的系統呼叫(system call)。
sread/s:每秒有幾次讀取類型的系統呼叫。
swrit/s:每秒有幾次寫入類型的系統呼叫。
fork/s:每秒有幾次fork system call。
exec/s:每秒有幾次exec system call。(exec/s) / (fork/s) >3表效能很差
rchar/s: 每秒由讀操作的系統call傳送的字符(bytes)。
wchar/s: 每秒由寫操作的系統call傳送的字符。
4.-d 硬碟的使用情形
#sar –d 5 5
device:sar命令正在監視的磁碟名字。
%busy:硬碟忙時,處理傳送請求所佔時間的百分比。
avque:序列滿時,未完成請求數量的平均值。
r+w/s:每秒硬碟讀寫的數據量。
blks/s:每秒傳送的塊數,每塊512-byte。
avwait:序列滿時傳送請求等待序列空閒的平均時間。
avserv:完成傳送請求所需平均時間(毫秒)。
avque值較高表示硬碟傳輸速度較慢。
5.-g Check Page-Out and Memory
#sar –g 10 5
pgout/s--每秒換出(pageout)請求數
ppgout/s--每秒換出(pageout)的頁數
pgfree/s--由page daemon每秒放入空閒列表的頁數
pgscan/s--由page deamon每秒掃瞄的分頁數
%ufs_ipf--UFS incode與由iget獲取的有重用頁的空閒列表的比例。
pgfree/s和pgscan/s值過大代表memory不夠用
page deamon是 UNIX 系統的一個核心處理程序(kernel process)。
其處理程序識別碼(process ID)為 2。
其功能是在採用需求分頁的虛擬記憶體(virtual memory)管理系統中,
將處理程序位址空間的資料寫入次要儲存設備(secondary storage device),
或是由次要儲存設備把資料寫到處理程序的位址空間。
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
[Solaris]telnet逾時登出
在user的.profile加入TMOUT設定值即可
例如
不過以上設定會成功的前提是user使用的shell是bash shell
Updated at 2010/06/08
同樣的主題
在網上有人說修改/etc/default/login裡的TIMEOUT也可以
此設定值的意義是在login輸入帳號密碼的時候
未動作超過TIMEOUT設定值
就會fail
與talnet逾時登出無關
例如
TMOUT=60代表60秒未進行任何操作即自動登出(遺失與主機的連線)
不過以上設定會成功的前提是user使用的shell是bash shell
Updated at 2010/06/08
同樣的主題
在網上有人說修改/etc/default/login裡的TIMEOUT也可以
# TIMEOUT sets the number of seconds (between 0 and 900) to wait before但測試結果的事實而言
# abandoning a login session.
#
TIMEOUT=60
此設定值的意義是在login輸入帳號密碼的時候
未動作超過TIMEOUT設定值
就會fail
與talnet逾時登出無關
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
[Solaris]create group/user
最近會整理一些solaris的基本設定與操作
就順便記在這裡好了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.Create group
Command: groupadd [-g gid] group
Related File: /etc/group
#groupadd -g 2001 RD
2.Create user
Command: useradd [-u uid | -g group] | -d dir | -s shell | -c comment | -m [-k skel_dir] ] username
Related File: /etc/passwd
#useradd -u 2002 -g RD -d /export/home/william -c “Engineer” -m -s /bin/sh william
3.Change password
Command: passwd username
#passwd william
就順便記在這裡好了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.Create group
Command: groupadd [-g gid] group
Related File: /etc/group
#groupadd -g 2001 RD
2.Create user
Command: useradd [-u uid | -g group] | -d dir | -s shell | -c comment | -m [-k skel_dir] ] username
Related File: /etc/passwd
#useradd -u 2002 -g RD -d /export/home/william -c “Engineer” -m -s /bin/sh william
3.Change password
Command: passwd username
#passwd william
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
[Solaris]鐘訊時間同步
打算把solaris的系統時間設定跟與手上這台PC一樣
而PC是設自動與time.windows.com同步處理
下面的指令是一次性的設定
Updated at 2010/05/17
另一種方式
修改/etc/inet/ntp.conf
(如果沒有這個檔案可以直接copy /etc/inet/ntp.server)
將server的地方改為要同步對時的time server
而PC是設自動與time.windows.com同步處理
下面的指令是一次性的設定
#/usr/sbin/ntpdate -s time.windows.com可以再用crontab的方式來做定期的同步更新
Updated at 2010/05/17
另一種方式
修改/etc/inet/ntp.conf
(如果沒有這個檔案可以直接copy /etc/inet/ntp.server)
將server的地方改為要同步對時的time server
server time.windows.com prefer接著啟動xntpd service
/etc/init.d/xntpd start
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
[Solaris]crontab editor
用crontab -e指令想修改cron檔案
但畫面不正常
google了一下原來是編輯器的問題
所以新增環境變數就可以了
但畫面不正常
google了一下原來是編輯器的問題
所以新增環境變數就可以了
# EDITOR=/usr/bin/vi
# export EDITOR
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
[SEO]Tell google i change domain
最近做了domain name的更新
所以依照Google網站管理員工具的提示
在網站設定->變更網址 設定舊domain轉換到已驗證過的新domain
也使用了301永久導向讓舊網站的連結導至新網站
最後提交了新網站的sitemap
在一切就緒後
觀察了幾天的sitemap變化
發現新網站的索引還是得從0開始
而舊網站的索引則下降
雖然新網站被索引的速度比一般新的網站快
但舊網站索引也是掉的很快
整體來說這樣不是一個好的現象
甚至是糟糕
(會這麼快告訴google我換domain name
也是擔心google將新網站當成duplicate site)
看來下次可以考慮
只先驗證新網站
等到新網站的索引到一定的數目後
再通知google
Update at 2010/04/12
索引有明顯成長
猜測是google有做調整吧!
所以依照Google網站管理員工具的提示
在網站設定->變更網址 設定舊domain轉換到已驗證過的新domain
也使用了301永久導向讓舊網站的連結導至新網站
最後提交了新網站的sitemap
在一切就緒後
觀察了幾天的sitemap變化
發現新網站的索引還是得從0開始
而舊網站的索引則下降
雖然新網站被索引的速度比一般新的網站快
但舊網站索引也是掉的很快
整體來說這樣不是一個好的現象
甚至是糟糕
(會這麼快告訴google我換domain name
也是擔心google將新網站當成duplicate site)
看來下次可以考慮
只先驗證新網站
等到新網站的索引到一定的數目後
再通知google
Update at 2010/04/12
索引有明顯成長
猜測是google有做調整吧!
訂閱:
文章 (Atom)